記疫

Taiwan in a Pandemic

臺灣人文社會的疫情視野與行動備忘錄

作者:林文源與「記疫」團隊

出版社:NB專案

出版日期:2022-12-01

條碼:9786267063149

ISBN/ISSN:9786267063149

系列名稱:change

定價:580元

購買電子書

數量 + -

以「記疫」之名,

我們一同記錄三年走過的疫情起伏,

累積未來面對危機的共存基礎。

 

* 臺灣人社學者跨界視野 *

* 千人精選日常記疫風景 *

* 抗疫期間實際行動見證 *

* 三年疫情完整年表紀事 *

 

八大主題、百篇文章,綜觀抗疫之路的思辨軌跡與局勢演化,

深刻思考後疫情時代共同體的「新日常」樣態。

內容簡介

《記疫》八大主題

 

【經濟與科技新常態】

【後疫情時代的自然、生態與風險】

【後疫情社會的公民、人權與民主治理】

【心靈與情感的新日常】

【後疫情時代的知識與文化】

【防疫第一線新日常】

【後疫情國際衛生治理與臺灣定位】

【後疫情共同體的心理社會價值】

 

跨界學者視野(按姓名筆劃排序)

 

杜文苓/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特聘教授

李尚仁/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

李宜澤/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

李建良/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

李柏翰/臺灣大學全球衛生學程助理教授

邱大昕/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

林子倫/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暨公共事務研究所副教授

林宗弘/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

林建甫/臺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

林益仁/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

林耀盛/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專任教授

徐美苓/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特聘教授

陳美智/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

陳美華/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兼系主任

陳美霞/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特聘教授

陳嘉新/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

連賢明/政治大學財政系教授

黃俊儒/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

趙恩潔/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

蔡友月/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

蔡甫昌/臺灣大學醫學院教授

劉紹華/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相關資訊連結(「記疫」國圖典藏):https://covid19.ncl.edu.tw/

 

【簡介】

 

       因應百年大疫,「記疫」計劃持續推動網站、演講、紀錄片、Podcast等各面向的探討與記錄,累積了數百個組織與上千名作者的參與。

 

       本書從中精選22位學者及數十名作者的寫作,共有八大主題,涵蓋疫情間與後疫情階段的各項議題,每個議題都由「記疫風景」、「人社分析」與「行動記疫」構成。其中的人社分析來自我們在全國各地舉辦的座談會時,各領域專家學者深入淺出的對話發展而成;也嘗試匯集各界經驗與行動。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裡,我們都能體會防疫體制並非單一網絡,其運作仰賴各界合作。如同疫調過程彰顯出個人在疫情中的各種活動、連結與蹤跡,面對疫情的考量交織著各種慣性與情境理性,如醫護、警消、鄰里長的使命與壓力、移工的污名與日常、各種產業的經濟考量、運輸業的責任與壓力、分眾的兩岸情結與政治偏好、各種弱勢者看不見的壓力、母職的工作負擔、眾人生活變與不變、生涯規劃與展望、鄰里凝聚合作與猜疑獵巫、全球移動者的新常態、海外臺灣人的世界觀察與自救、科技產業與股民的起伏、邊緣群體的恐慌與污名、政客的投機與見獵心喜等,這些都未必在某一瞬間是翻轉社會的決定性事件,但卻點點滴滴地,以各自方向位移著社會。

 

       本書試圖綜觀回顧上述種種現象,關注不同經驗的多元視野,深刻記錄三年疫情的多面社會現象與省思,從試煉中累積臺灣社會未來面對重大危機的共同基礎。

 

【記疫的三種練習】

 

 

       這些經驗與反思中所交錯折射浮現疫情的在地人文與社會樣貌,都是此重大社會危機的堅實後盾,不但證實疫情不斷開啟人社領域參與貢獻的可能性與必要性,也是累積人社知識社群共同學習的機會。 

 

 

       本書蒐集了疫情中的大眾日常,盡力保留這些轉瞬即逝的片段,期待有助累積公共反思的資產。社會中你我的無數行動都同時在切割、縫補,也同時有更多持續介入、想像著更好社會的努力。這些就是人文社會本身的樣貌,也是我們共存的多重面向。 

 

 

       我們可以說「記疫」是一種「在地認識論」。疫情暴露全球化產業長鏈「及時」模式的缺失,因而必須轉向「以防萬一」的在地短鏈模式。臺灣的疫情策略與表現,不正是改變臺灣習於歐美知識與政策風潮的及時快速追隨慣性,轉為正視在地萬中選一、獨特處境的短鏈模式?指出這個不同的認識策略,有助於提醒各種意義下的知識與政策模仿慣性,轉向在地公共經驗資產,探索未來。

 

作者介紹

作者簡介 | 林文源

 

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暨「記疫」團隊總籌劃。「

 

記疫」團隊集結數百臺灣人文社會領域之大學院系、學會、圖書館、傳播媒體、書店、出版社、網路自媒體與非營利組織等單位,邀請包括數百位人文社會學者及上千位各界作者,共同記錄疫情中的臺灣人文社會風貌與反思。

 

本書精選「記疫」團隊之網站、紀錄片與活動成果。

目錄規格

處長序(林明仁)

總計畫主持人序(蔡甫昌)

出版者序(郝明義)

 

前言:記疫的三種練習(林文源)

 

團隊記疫

__記疫現場的蝴蝶(王盈舜)

__人如何判斷真假(陶振超)

__疫情對醫學教育的三個挑戰(蔡博方)

__疫情之下的醫學人文教育省思(鄭昌錡)

__見微知著,反思不止(蔣顯斌)

 

疫情時間軸/大事紀


 

  1. 經濟與科技新常態

    • 記疫風景

    • 人社分析

      • 新冠疫情的經濟衝擊與未來發展(林建甫)

      • 新冠疫情的新經濟危機(連賢明)

    • 行動記疫


 

  1. 後疫情時代的自然、生態與風險

    • 記疫風景

    • 人社分析

      • 疫情時代:臺灣的環境風險與轉型契機(杜文苓)

      • 原鄉記疫:一個傳統生態知識的觀點(林益仁)

    • 行動記疫


 

  1. 後疫情社會的公民、人權與民主治理

    • 記疫風景

    • 人社分析

      • COVID-19疫情下的民主法治人權圖像:臺灣視角(李建良)

      • 新冠疫情時代的臺灣網路公民科技:新型態協力治理模式的崛起

(林子倫、蔡甫昌)

  • 臺灣COVID-19疫情的風險治理初探(林宗弘)

  • 行動記疫


 

  1. 心靈與情感的新日常

    • 記疫風景

    • 人社分析

      • 「礙」在瘟疫蔓延時:身心障礙者的防疫經驗(邱大昕、陳美智)

      • 由物出發,終歸於世:疫情中的針具以及其他(陳嘉新)

      • 民主之神:抗爭、仲裁與宗教防疫(趙恩潔)

    • 行動記疫


 

  1. 後疫情時代的知識與文化

    • 記疫風景

    • 人社分析

      • 在原來的生活裡流離失所:疫情下的人際互動與學習情境(李宜澤)

      • 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壞與最好時代:疫苗、謠言與傳播(徐美苓)

      • 假新聞、陰謀論與意識形態:疫情中的科學溝通(黃俊儒)

    • 行動記疫


 

  1. 防疫第一線新日常

    • 記疫風景

    • 人社分析

      • 拆解「人與人的連結」:性別、污名與科學防疫(陳美華)

      • 反思防疫:掙脫個人主義,回歸預防性、公共性、集體性與組織性(陳美霞)

      • 國產疫苗緊急使用授權之反思(蔡甫昌)

    • 行動記疫


 

  1. 後疫情國際衛生治理與臺灣定位

    • 記疫風景

    • 人社分析

      • 疫病與政治:COVID-19與美國大選(李尚仁)

      • COVID-19與後瘟疫政治:重新想像全球傳染病防治(李柏翰)

      • WHO、新冠病毒與臺灣例外的國家治理(蔡友月)

    • 行動記疫


 

  1. 後疫情共同體的心理社會價值

    • 記疫風景

    • 人社分析

      • 暗影下透光:後疫情/新常態下的共同體(林耀盛)

  • 擺渡紀錄,為了驀然回首後的省思(劉紹華)

  • 告別三年疫情之後與之前(郝明義)

  • 行動記疫

×
購買電子書
×